相對、絕對音感
這是老梗話題了,不過之所為老梗,表示有話題性,沒有正確答案,或者已經積非成是,和 速度
、Tone
、金庸裡誰最強
、Windows 和 Linux 誰好 (效能 and 便利的問題)
、iOS 和 Android 誰強
、先有雞先有蛋
… 等二元論,差不多等級,在這些領域裡,差不多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。不過還是值得拿出來聊天,茶餘飯後,哈啦 …
相對音感 (Relative Pitch)
簡單說,可以用耳朵聽出音程的關係,聽的是 一群音符 (和弦)
或一個調的感覺,大部分聽的會是自然大小調兩種。這種聽的是音樂上的相對概念,判斷的是兩個音符以上的關係,彼此的距離,音樂術語就是 “音程 (Interval)” 的關係。但是無法直接判斷出兩個音個別的物理頻率高低。
相對音感的缺點是,只聽到單一個音的時候,那個音是沒意義的,必須兩個音同時存在,透過音程的倚賴關係,就可以找到對應的音程。他們聽到的東西會類似 Do-Fa
、Do-Ti
、Do-Mi
… 等,這種唱名,或者說音程的關係。所以吉他手,是最適合這種相對音感,因為吉他本身就是一個相對音程的樂器,弦跟弦之間的音,互相依賴,互相牽引,所以才會有所謂相對調音法。
絕對音感 (Absolute Pitch)
用耳朵直接辨識頻率在物理上的定義。我們把 A4 定義的物理頻率是 440Hz (更多請參閱附錄 “樂器音階頻率對應表”),具備絕對音感的人 (我管他們叫 “人體調音器”),可以聽到每一個音符物理頻率和音名的直接對映。
例如,樂手們的笑話:一把湯匙掉到地上,然後他就聽出來這個音是 F4 (中央 F) … 鍵盤樂器、提琴類、無格琴,通常適合這種訓練。
絕對音感雖然是可以聽的出來直接的音名關係,但是當聽到一推音的時候,辨識出來之後,例如:A E C# F … 在還沒有理解各調音程關係的時候,這些音符即使是同時出現也是沒有意義的。所以通常他們必須熟練各個調,搭配五度圈,各調音階,順接和弦表,然後來辨識那些音符實質上的意義。
上述的兩個概念,基本上跟 “固定唱名?還是首調唱名?” 和 “關於唱名” 是類似的概念。
哪個比較強?
最常在討論區看到關於這兩種音感討論的內容是:哪一種比較強?一般大家會覺得絕對音感比較強?刻板的印象似乎是如此?!而且常常把他們神話了 …
我個人覺得兩者都只是學習的一種過程,誰強要看應用,思考,反應的靈活度。兩者一個是由內而外,由點生面;另一個是由外而內,由面找點。兩者最終目的都是可以在點、線、面來去自如。
絕對音感 的優勢在於,對於音高的辨識準確度高,剛開始練習採譜很有幫助。但因為聽的東西是屬於單一面向的音符資訊,而不是群體的音程概念,所以如果沒有相關理論基礎理解,那最後真的只會是人體調音器,變成學而無思的現象。但是只要能分析思考,理解理論基礎,加上絕佳的音符辨識能力,那真的是如虎添翼,威不可當!
相對音感 的好處是,他們聽到的是音樂的音程概念,“音程"我個人認為是音樂裡非常重要的概念,因為他幾乎掌握了音樂的 “感覺"和"輪廓”,絕對音感聽到的比較會是一個點。缺點是,如果剛開始學習的時候,無法理解音程基礎概念,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抓不到重點。但是只要能夠抓住音程概念,加以應用,那麼最後也會非常有看頭。
多年前,我自己在工作之娛無聊嘗試開發一個自動作曲、樂曲分析的工具,一開始遇到要定義音樂基本術語的問題。最讓我頭大的,不會是單一個音符怎的定義,或者音名跟MIDI訊號之先的對應,這些只要知道基本物理現象就可以算出來 (請參閱 “可以自行創造音階?” 的介紹)
複雜的是,怎麼把那 128 個 MIDI 音符,透過一些物件封裝的概念,和演算法計算出所有音程,音階,調性,和弦的關係,最後還有表示法。這些東西,簡單說,就是一些相對音符的演算。
當然這還算容易,真正難的是,我要開始寫辨識一堆音符,像是D3 A4 E3 F4 F3 F3# A4 E3…是什麼調,他的Do是哪一個的時候…還真的不容易。因為很多時候,不是輸入的音符太少,所以觸發 (Trigger) 到很多組音階音程的定義,不然就是輸入音符太多,辨識出很多結果,所以無法正確比對出到底屬於哪一組音階,就算比對出來的,結果,也不見得都很讓人滿意。
但是,絕對的音符,就真的沒啥好寫的,資料類別封裝好,定義好就結束了。
所以大家應該不難發現一件事情,市面上的產品,都可以辨識出絕對音名/物理頻率,然後作成所謂的調音器。但是卻很少有產品是 … 你彈出幾個音符,然後他告訴你這是啥調?Do 在哪裡
即使是現在軟體音源這麼發達,物理模型演算法發展到一定的程度,但是,當你取樣好聲音之後,載入到取樣機 (Sampler) 裡,你還是必須告訴取樣機,現在載入的這個音符的音高是什麼?因為背後牽涉到很多高等工程數學的分析,演算法,物理概念等。相關概念就到這邊收筆。不過還是有類似的產品雛型在開發種,像是:微軟的自動伴奏系統,請參閱 “科技與音樂” 的描述。
回到音感的訓練上面,絕對音感如果不是從幼童訓練,基本上,成年之後,大部分都必須從相對音感開始訓練。
有很多音樂家是有絕對音感,特別是古典音樂家,他們聽到音樂時,腦袋裡浮現的大概就是一堆音名。但是我很好奇,他們聽到像藍調這種屬於音就是不準的東西,腦袋裡呈現的會是啥?
延伸閱讀
站內資料
- 固定唱名?還是首調唱名?
- 關於唱名
- 科技與音樂
- 樂器音階頻率對應表
- 可以自行創造音階?
- 關於速度
- 再談『首調、固定唱名』與『相對、絕對音感』
參考資料
- 關於絕對與相對音感 (當代樂手)
- 絕對音感認知心理學 - 蔡振家(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)
更新紀錄
- 原文網址:http://rickmidi.blogspot.tw/2009/04/blog-post.html
- 初稿:2009/04/10